《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课程类别:必修课  |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2  | 
授课时间:2014.9.2----12.16。  | 授课地点:6D204  | 
课程所属院(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 
任课教师姓名:李洪君  | 职称:教授  | 
联系电话: 13712676018  | Email:lihj@dgut.edu.com  |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一、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教室随堂答疑;二、集中时间个别答疑;思政部A207室。  |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具有抽象性、思想性和现实性和思维训练及方法论的特点。其目标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任务与目标:
(1)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的理解,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2)本课程的基本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培养学生既不囿于成见又不流于空疏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既奋发图强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思想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主要包括:(1)培育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2)激发创新的批判意识;(3)养成理性反思的思维习惯;(4)形成严谨求证的逻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弱势社群关切情怀,使学生形成理性审视资本、市场和社会的态度,形成追求公平正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学生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选择,从而为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夯实了思想基础;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国情、世情、社情等方面形成了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上述课程为本课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本课程是大学思政课的最后一门,力图在抽象和概括层面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升和梳理。无后续课程。
五、课程进度表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1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  | 了解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及其启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背景和必然性。  | 2  | 
2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西方及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展现  | 理解为什么当今时代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 2  | 
3  |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理解为什么世界统一于物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 2  | 
4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 理解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生活是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2  | 
5  |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式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掌握联系地看问题和发展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 2  | 
6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 4  | 
7  | 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  | 认识的本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了解认识的本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4  | 
8  |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社会历史的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当代价值;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4  | 
9  |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要素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在作用  | 正确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人民群众、英雄等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2  | 
10  | 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政党概述  | 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与完善;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完善的简要历程;掌握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 2  | 
11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 共产主义如何可能?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的宏观勾勒。人的本质与人性  | 了解马克思主义者勾勒的共产主义宏观愿景;理解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理路。  | 2  | 
12  | 课堂讨论(根据时间机动安排)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何在?  | 对学习本课程的价值和作用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悟。  | 2  | 
七、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知识探讨与问题关注相统一、原理学习与观念反思相统一;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原著导读法、研究性教学法。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1)认真听讲,紧跟思路,重点记录;(2)利用思政部网站之“思学之窗”栏目收集的电子数目,适量研读马恩经典著作和其它哲学类、经济类、科社类普及读物;(3)关注时政、关切社会、慎思人生。
2、学生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1;
(7)    杜兰特:《哲学的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8)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5;
(9)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3。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课内2时小时学习;课外3小时阅读。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要求同学们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生病或有紧要事情须提前请假;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讨论;主动提问、灵活答疑;按时提交作业(或课程小论文);独立思考和撰写期末考试的课程论文,杜绝抄袭。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请同学们在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学校统一安排参加网上评教,对本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  | 权重  | 
到堂情况  | 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  | 20%  | 
课堂讨论  | 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 10%  | 
完成作业  | 达到规定字数,独立完成,有自己的见解  | 20%  | 
实验(实训)  | 0  | 0  | 
单元测试  | 0  | 0  | 
期末考核  | 独立完成、格式规范、行文流畅、主题突出、有见解  | 50%  | 
考试方式  | 课程论文  |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球王会(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吕有云     日期:2014年9月5日  |